1、 剥落
剥落是涂膜常见的弊病之一,它所产生的现象是“涂膜从墙体上大面积脱落或卷起,通常会露出底材”。造成涂膜剥落的原因很多,如果从直接原因来看,可以归纳为下表。
涂膜剥落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 内容 |
产品 | 产品附着力不好,产品选择不当(例如在不锈钢光滑表面应该选择环氧产品) |
底材 | 底材非常疏松,例如使用了没有加胶水的腻子,底材处理不好,有油污或灰尘,墙体没干 |
施工 |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
环境 | 有水渗漏或地下的潮气迁移上来 |
弊病描述 | 由于基材有大量的水,导致涂膜从墙体上大面积脱落或卷起 | ||
举例分析 | 由于水管破裂,水分渗入涂膜中,导致水管附近的涂膜被水鼓起水泡,严重的情况就是剥落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环境 |
涂膜剥落 剥落部分的底材是潮湿的,基石还有水分陆续渗出有水泡,挤破后内部有水 |
找到并切断水源 | 必须找到水源并切断把剥落的涂料全部铲掉重新进行底处理重新用合格腻子刮平涂装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水泥基材是多孔性的,如果防水没做好,从地下会有大量的水渗到墙体内,导致涂膜大面积脱落 | ||
举例分析 | 由于围墙没有做防水处理,水从地下渗入墙体底部,然后顺毛细管迁移到墙体中下部,导致涂膜鼓泡,严重时剥落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方法 |
环境 |
涂膜剥落 剥落部分通常是墙角或接缝等位置 |
做好防水 |
把剥落的涂料全部铲掉 重新做防水处理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的预处理不好,导致涂膜附着力不好,从墙体上脱落 | ||
举例分析 | 底材非常光滑,涂膜基本没有机械承受能力,用手都可以把涂膜大块剥下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底材 |
涂膜很容易剥离 剥落部分的底材可以观察到处理不够的情况,例如很光滑、有油污、有粉尘等 |
做好预处理 |
重新铲掉涂膜 重新进行预处理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选择的配套产品不当,导致体系与底材附着力不好出现的大面积脱落 | ||
举例分析 | 使用了醇酸漆的木底材,再施工乳胶漆时就会产生配套问题,由于附着力不好而发生剥落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产品 |
涂膜完整,但受外力很容易剥离 剥落部分的底材与涂膜界线分明 |
了解底材的情况后,选择适当的配套产品 |
重新铲掉涂膜 重新进行预处理 重新选择和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腻子疏松,涂膜稍微过厚都会导致脱落的情况 | ||
举例分析 | 由于使用了质量差的腻子(例如只用熟胶粉调配的腻子),没有任何强度和附着力,导致涂膜干燥收缩时连带腻子一起掀起,起初为开裂现象,之后会有剥落情况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底材 |
涂膜没有附着力 底部腻子呈粉状,用手轻轻打磨就可以把腻子蹭下 剥落涂膜底部黏着腻子 |
使用质量好的腻子 |
重新铲掉涂膜和腻子 重新批刮质量好的腻子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采用喷涂或刮涂等工艺,或者是重涂时间太短,导致涂膜剥落 | ||
举例分析 | 由于涂膜施工太厚,导致在干燥过程中表面已经干燥而内部还没有干燥,表面透气性大大下降,但是内部溶剂还在挥发,出现涂膜弊病,开始是鼓泡,然后泡破裂形成剥落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方法 |
施工 |
涂膜已经大面积剥离 剥落露出的底材在剥落初期还残留部分溶剂 剥落部分的涂膜厚度非常大,一般都超过500um |
控制涂膜厚度 |
重新铲掉涂膜 进行适当的底材处理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直接原因 | 内 容 |
产 品 |
外墙产品耐候性不好 产品选择不当(例如在石膏板上选择低档产品) |
底 材 | 底材非常疏松,例如使用了没有加胶水的腻子底材本身开裂 |
施 工 |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
环 境 |
湿度大于90% 大风 温度低于5℃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现象龟壳一样的裂纹,而且没有规律 | ||
举例分析 | 由于施工时温度低于产品的最低成膜温度,或施工时风速大,导致涂膜出现龟裂纹,而且呈片状剥落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环 境 |
涂膜龟裂严重 涂膜与底材基本无附着力,很容易剥落 涂膜较脆 |
不要在不允许的环境下施工 |
把开裂的涂膜全部铲掉 在适合施工的环境下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现龟裂纹或大的龟裂纹 | ||
举例分析 | 由于施工时温度低于产品最低成膜温度,或施工时风速太大,导致涂膜出现龟裂纹,而且呈片状剥落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施 工 |
涂膜有龟裂 龟裂的涂膜厚度非常大,一般都超过500um |
控制施工厚度 |
把开裂的涂膜全部铲掉 在适合施工的环境下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现像龟壳一样裂纹 | ||
举例分析 | 内墙产品施工完一段时间后,在自然老化的情况下产生的龟裂纹,而且时间越长越严重 | ||
原 因 | 判 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涂膜龟裂,而且经历一段时间的老化,涂膜显旧,甚至长藻类植物 涂膜与底材仍然有附着力,但用手摸有掉粉的情况 |
使用耐候性好的产品 |
把所有涂膜全部铲掉 做好底处理 重新施工好的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水分过高,导致涂膜干燥后出现均匀的龟裂纹 | ||
举例分析 | 由于腻子没干或者重涂时间不够,底材含水较多,涂膜表面出现龟裂纹,而且底材水分越大,开裂越严重。底材疏松也会造成吸水过高,涂膜厚度稍微过厚就会产生龟裂纹 | ||
原 因 | 判 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底 材 |
用刀片刮开涂膜,一般会沾有部分腻子 用湿度计测量,会发现湿度值偏高 |
注意施工要求,保证干燥时间 |
把涂膜和腻子全部铲掉重新批刮腻子 施工好的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现很大的裂缝,常见于窗台、墙角、挂物处等地方 | ||
举例分析 | 由于墙体产生位移裂缝,导致腻子和涂料随之开裂 | ||
原 因 | 判 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底 材 | 裂纹很大,可看到墙体内部,而且刮开涂膜,可看到墙体开裂 | 注意施工要求,保证干燥时间 |
把开裂的涂膜部分铲掉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选择抗开裂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现像头发丝或树根一样的毛细裂纹(裂纹宽度大约0.08mm),但数量不多 | ||
举例分析 | 由于墙体或腻子层出现毛细裂纹,导致面漆随之开裂,开裂的深浅与产生的原因有关。如果是墙体开裂则较深,而底材一般较浅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底 材 | 用刀片刮开涂膜和腻子层,裂纹出现在墙体,就是墙体问题;出现在腻子,则是腻子问题 | 很难预防 |
把开裂的涂膜部分铲掉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选择抗开裂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现像头发丝或像树根一样的毛细裂纹,但数量不多 | ||
举例分析 | 由于墙体或腻子有潮气或者重涂时间较短,底材含少量水分,导致面漆随之开裂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底 材 |
用刀片刮开涂膜,一般会沾有部分腻子 用湿度计测量,会发现湿度值偏高 |
注意施工要求,保证干燥时间 |
把开裂的涂膜部分铲掉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底材凹凸不平产生局部应力,导致涂膜产生出像布被撕开的裂纹,常见于有雕花的石膏线 | ||
举例分析 | 由于墙体或腻子层出现毛细裂纹,导致面漆随之开裂,开裂的深浅与产生的原因有关。如果是墙体开裂则较深,而局部应力导致的开裂一般较浅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方法 |
底 材 |
裂纹呈撕裂状,基本只发生在涂膜 底材凹凸不平 |
使用柔性涂料或薄涂 |
把开裂的涂膜铲掉 重新施工配套产品 |
直接原因 | 内 容 |
产 品 |
产品透气性差 产品耐水性不好 产品消泡性不好 产品附着力不好 |
底 材 | 墙体潮湿 |
施 工 |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重涂时间太短 |
环 境 | 有水渗漏或地下的潮气迁移上来 |
弊病描述 | 主要体现在油性产品或乳液含量高的水性产品。由于产品透气性差,而且没有使用配套产品。当施工到疏松的底材上时,在干燥过程中形成气泡 | ||
举例分析 | 高档产品在施工时对底材的要求高,如果底材比较疏松,而且没有配套使用底漆,则涂膜在干燥过程中会不断鼓泡,而且不容易存泡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方法 |
产品底材 | 刚施工完气泡不多,过一会会有很多的气泡从底下鼓起来,这些气泡都是小泡,尺寸大概在1mm以内,而且相当难破 | 通过施工底漆把底材封闭 |
把泡打磨掉 重新施工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产品耐水性差,涂膜在泡水后出现很多的小气泡 | ||
举例分析 | 涂膜制板后部分浸泡在水中,由于耐水性不好,导致水渗入涂膜,过一会形成很多的小气泡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方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泡水后出现气泡 涂膜变得很差 |
选用好的涂料 |
把有问题的涂料铲掉 重新施工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产品施工较厚,局部会产生气泡 | ||
举例分析 | 由于新的施工工艺——无气喷涂的推广,涂膜很容易喷厚,局部可能会产生气泡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干膜较厚 | 控制涂膜的厚度 |
把有问题的涂料铲掉 重新施工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有水,导致涂膜起泡,而且把泡挤破后会有水出来 | ||
举例分析 | 下雨后,雨水从墙角或房顶渗入墙体,导致局部起泡,天晴后慢慢消失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环 境 | 有水渗漏或地下的潮气迁移上来 | 做好防水涂层 |
如果是潮气导致,必须找到水源并切断 将起泡的部分铲掉 重新进行底处理 重新涂装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施工时有大量的微泡产生,干燥后有大量的痱子或针孔 | ||
举例分析 | 高PVC产品在无气喷涂重涂时,涂膜从底部冒出大量微泡,这些微泡有时持续到涂膜快干燥前,如果涂膜较厚时,会造成涂膜在干燥后有痱子现象。如果在重涂前打磨掉这些痱子,将会在重涂后产生针孔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产生痱子 打磨掉后呈现空心的情况 |
控制施工厚度 |
彻底打磨,并清理干净 施工底漆和面漆,注意不要打磨 |
直接原因 | 内 容 |
产 品 | 产品结构导致,不同结构的耐沾污性能有很大的差异 |
底 材 | 基本无影响 |
施 工 | 正常施工下基本无影响 |
环 境 | 正常环境下基本无影响 |
弊病描述 | 鞋印、口红、笔迹等室内污染物不小心沾到墙上,清洗不干净 | ||
举例分析 | 水性产品本身不够致密,不同的设计会有不同的耐沾污能力,工程漆类的产品由于本身树脂量少,导致涂膜疏松,沙发笔迹很快能够渗入,而且无法清洗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分别用签字笔和圆珠笔进行测试,看是否能够擦掉,而且对涂膜破坏小 | 选择耐沾污的产品 | 选择耐沾污的产品 |
弊病描述 | 外墙涂料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发生涂膜逐渐变灰尘变脏,而且工业城市更明显 | ||
举例分析 | 空气当中的污染物黏附到外墙墙面上,而且无法被雨水或大风清理掉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涂膜看上去很脏,用水或洗洁剂能够把脏东西清洗掉一部分 | 尽量选择亲水的产品 | 选择亲水性好的产品人工清洗脏物 |
直接原因 | 内容 |
产 品 | 产品结构导致,不同结构的耐沾污性能有很大的差异 |
底 材 | 基本无影响 |
施 工 | 正常施工下基本无影响 |
环 境 | 正常环境下基本无影响 |
弊病描述 | 由于施工不规范,导致施工痕迹重,来不及流平 | ||
举例分析 | 刷涂时用力不均匀,一会儿重一会儿轻,导致有大量的刷痕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涂膜厚薄不一,施工痕迹重 | 按规范的操作进行施工 |
干燥后打磨平整,再规 范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局部非常干燥,产生凹凸感很强的涂膜,或者是把底材的凹凸完全展现出来 | ||
举例分析 | 底材非常干燥,导致刷涂时上漆量很不均匀,刷痕很严重,而且干燥过快,无法流平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底 材 | 施工时阻力非常大,而且可以观察到水分往里渗,涂膜干燥速度快 | 不好预防 | 第一遍涂膜干燥后打磨平整,再多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稀释比例太小,涂料还比较稠,导致施工痕迹重,不易流平 | ||
举例分析 | 稀释比例小,涂料黏度稠,辊涂时花纹小,但凹凸感强,不易流平,而且施工阻力较大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施工时阻力较大,黏度较高,施工的起始点通常有漆积累,而且涂膜较厚 | 按推荐的比例进行稀释 | 第一遍涂膜干燥后抽样打磨平整,按正常的比例稀释后再施工1-2道面漆 |
直接原因 | 内容 |
产 品 | 外墙产品使用耐候性差的颜料;外墙产品本身耐候性差;没有使用配套产品;产品中水溶性物质过多,被水带出表面 |
底 材 |
底材碱性太重 底材中水溶性物质多,被水带出表面 |
施 工 |
在涂膜没完全干燥前又在局部施工 同时使用几种施工方式 ,而且有接触的地方 |
环 境 | 有潮气;与化学品发生反应 |
弊病描述 | 由于颜料的耐候性差,涂料在户内外经过一小段时间后颜色变浅 | ||
举例分析 | 耐候性好的颜料使用中不易褪色,而耐候性差的颜料使用在涂料中较易褪色,特别是有机颜料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颜色变浅,但涂膜没有粉化,受阳光照射少的区域颜色变化不大 | 使用耐候性好的颜料 | 清理一下表面,干燥后直接施工耐候性好的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涂料的耐候性差,涂料在户内外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化,颜色变浅 | ||
举例分析 | 耐候性差的涂料经老化后,表面粉化,导致颜色变浅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品 | 颜色变浅,而且涂膜粉粉化,受阳光照射少的区域颜色变化和粉化程度不大 | 使用耐候性好的涂料 | 把粉化的涂料打磨干净,施工好的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配方当中使用太多的水溶性物质,在水的作用下渗出,涂膜变得很差 | ||
举例分析 | 当配方使用太多的水溶性物质,而且用在厨房或洗手间等水分充足的地方时,在水的作用下渗出,水溶性物质溶解迁移并渗出到涂膜表面,使涂膜变得很差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涂膜出现许多斑点或流痕,这些东西可以用水清洗掉 | 不使用劣质产品 | 可能的话,用洗洁剂清洗墙面 |
弊病描述 | 涂料施工完毕,隔了几个月后出现水印,而且开始时还有水珠挂在涂膜上 | ||
举例分析 | 使用了没有加胶水的熟胶粉调配的腻子,而且没有使用配套底漆,当有水渗漏或地下的潮气迁移上来时,就会把腻子中的可溶物带出表面,产生水印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明显的水印 局部时间长了可能会长霉 |
不使用劣质腻子 |
切断水源 用水彻底清洗干净并干燥,重新涂装封闭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涂膜表面有蜡析出 | ||
举例分析 | 底材被蜡处理过,施工新的涂料前没有处理,导致蜡被涂料溶解并迁移到表面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表面有蜡析出 | 做好预处理 |
铲掉涂膜 重新做好预处理 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在同一墙面上使用了几种施工方式,或涂膜没有干燥前在局部用工具修饰,都会导致局部颜色变化 | ||
举例分析 | 有色涂料在干燥过程中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且表面与内部的颜色大多不同,如果这时在局部用工具装饰,会导致该部位颜色发生变化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出现颜色界面 涂膜表面施工痕迹不一样 |
用同一种施工方式 | 用相同的施工方式重新施工 |
直接原因 | 内容 |
产 品 |
低档产品设计不当 外墙产品耐候性差 |
底 材 | 底材非常疏松,例如使用了没有加胶水的腻子 |
施 工 |
稀释比例大 喷涂时雾化不好或干燥后又有漆雾沾上 |
环 境 |
湿度大于90% 湿度低于5℃ |
弊病描述 | 用手或布擦拭内墙涂料,发现有粉沾在手上或布上,而且涂膜被擦的地方可以观察到破损的情况 | ||
举例分析 | 由于内墙产品成本太低或设计不当,颜、填料过多,导致涂膜无粘接力,容易掉粉 | ||
原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品 | 用手或湿布来回擦拭墙面10次,会发现有粉沾在手或布上 | 不要用太便宜的产品 | 视掉粉程度而定,通常只需要再涂装1-2遍质量好的面漆即可 |
弊病描述 | 用手或布擦拭外墙涂膜,发现有粉沾在手上或布上,但一般只是表面 | ||
举例分析 | 由于外墙产品成本太低或配方设计不当,导致耐候性不好,一般时间后涂膜粉化。用手或湿布擦拭会轻微掉粉,而且会有脏东西附上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用手或湿布来回擦拭墙面几次,会发现有粉沾在手或布上,而且会有脏东西附上 | 不要用太便宜的产品 |
把粉化的涂层打磨掉 配套施工封闭底漆和质量好的面漆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恶劣的环境中施工,成膜不好,整体呈现粉化状态 | ||
举例分析 | 即使是再好的水性外墙产品,如果在很低温或很高湿的情况下施工,都会导致涂膜成膜差,呈现粉化状态,下雨都能观察到流痕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环 境 |
施工时环境恶劣 涂膜整体呈现粉化状 局部有可能龟裂 |
严格按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
把粉化的涂层铲掉 在允许的条件下施工配套产品 |
弊病描述 | 用手或布擦拭内墙涂膜,发现有粉沾在手上或布上,但一般只是表面 | ||
举例分析 | 由于内墙产品在施工时稀释比例太大,或者喷涂时没有抽风,导致涂膜表面有轻微的掉粉情况,通常用湿布把表面擦拭后就不会再有了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用手或湿布来回擦拭墙面几次,发现有少量粉沾在手或布上,等墙面干燥后,再在同一个位置擦拭则不会掉粉 | 注意施工规范 | 用湿布轻轻擦洗一下涂膜即可 |
直接原因 | 内容 |
产 品 |
低档产品设计不当 产品的施工性能不好 |
底 材 | 底材非常干燥,没有办法上漆 |
施 工 |
稀释比例太大,涂膜薄 施工操作不当,造成涂膜不均匀 |
环 境 | 环境影响较小 |
弊病描述 | 产品在设计时,由于成本的限制导致本身遮盖力不好 | ||
举例分析 | 由于产品本身的遮盖力不好,无法完全遮盖底材,特别是在底材有颜色差异的地方非常明显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把产品对比刮在黑白格纸上,遮盖能力立见分晓 | 产品的选择 |
选择遮盖好的产品 提高施工次数 |
弊病描述 | 由于施工不规范,导致施工痕迹重,局部有透底的现象 | ||
举例分析 | 刷涂时用力不均匀,一会重一会儿轻,导致有大量的刷痕,局部露出底材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施 工 | 涂膜厚薄不一,施工痕迹重 | 按规范的操作进行施工 | 干燥后打磨平整,再规范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局部非常干燥,产生凹凸感很强的涂膜,局部露出底材 | ||
举例分析 | 底材非常干燥,导致刷涂时上漆量很不均匀,刷痕很严重,局部露出底材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底 材 | 施工时阻力非常大,可以观察到水分往里渗,而且干燥快 | 不好预防 | 第一遍涂膜干燥后打磨平整,再多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稀释比例太大,涂料太稀,上漆量很少而且不均匀 | ||
举例分析 | 稀释比例大,涂料黏度低,上漆量也不少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环 境 | 施工时黏度低,工具沾漆量少,上漆量也少,而且容易掉粉 | 按推荐的比例进行稀释 | 按正常的比例稀释后再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涂膜干燥太快,导致收缩而起皱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产品影响不大 | ||
底 材 | 底材非常疏松 | 选用合格的腻子产品 | |
施 工 | 与施工方式关系不大 | ||
环 境 | 风速大或气温高 | 在要求的环境下施工 |
弊病描述 | 涂料在辊涂施工过程中,由于涂料的流动性和黏附力不好导致飞溅,飞溅的涂料落在地下平铺的黑纸板上形成斑点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产品中增稠剂搭配不当 | 调整增稠剂的搭配 | |
底 材 | 与底材的处理基本无关 | ||
施 工 | 辊涂施工出现 | ||
环 境 | 与环境基本无关 |
弊病描述 | 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时间时隔较长或操作手法不一致,造成涂膜干燥后,在每次刷涂或辗涂的接缝两边,出现光泽或颜色不一致的现象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基本与产品无关 |
等涂料完全干燥 用相同的操作手法再次施工 |
|
底 材 | 底材的情况不一致,主要是含水不一样 | 等底材完全干燥 | |
施 工 | 操作手法不一致 | 尽量采用相同的操作手法 | |
环 境 | 与环境基本无关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疏松程度不一或施工手法不一致,导致涂膜在干燥后产生光泽不均匀的现象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产品成膜性能不好 | 调整产品的成膜性能 |
重新刮腻子 再涂装新的配套产品 |
底 材 |
底材疏松程度不一 底材干燥程度不一 局部潮湿 |
选用均匀合格的腻子产品 | |
施 工 | 没有使用配套底漆 | 使用配套底漆 | |
环 境 |
湿度大于90% 温度低于5℃ |
在要求的施工环境下施工 |
弊病描述 |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涂料黏度低或施工厚度大,导致涂膜在干燥过程中流平过度,形成流挂现象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产品的施工宽容度不好 | 调整增稠体系,提高产品的宽容度 | 如果涂膜未干,立即擦掉,然后重新涂装,如果涂膜已干,用砂纸打磨流挂部位,然后整体重涂一遍 |
底 材 | 底材影响不大 | ||
施 工 |
稀释比例大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稀释后混合不均匀 |
按推荐稀释比例调漆 按推荐厚度施工 搅拌均匀 |
|
环 境 | 环境影响不大 |
弊病描述 | 涂料的耐老化性能差,导致在光照(UV)的条件下变黄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产品不耐黄变 | 使用耐黄变的树脂或固化剂 | 把粉化的涂膜打磨干净,重新施工耐黄变的产品 |
底 材 | 与底材处理关系不大 | ||
施 工 | 基本没有影响 | ||
环 境 | UV越强的地方越容易发生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环境湿度大,造成涂膜产生霉斑或藻类植物的生长 | ||
原 因 | 判断 | 预防办法 | 解决办法 |
产 品 |
产品当中没有添加防霉剂或 添加量不够 |
在产品中添加合适的防霉剂 |
用杀菌剂将墙体 彻底清洗干净 重新涂装具有防 霉效果的涂料体系 |
底 材 | 底材本身就有霉斑 | 用防霉剂彻底清洗底材 | |
施 工 | 没有影响 | ||
环 境 | 环境潮湿和温度适中 |
没办法,只有在涂膜当中 增加防霉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