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挂
涂料施工后涂膜呈部分下垂或流淌的现象。产生流挂的原因、预防及修复见下表
流挂原因、预防及修复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料黏度太低,稀释过度 | 调节到合适的黏度施工 | 把流挂的部位打磨平整,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法重新涂刷,保证施工黏度一致,并且注意毛辊的使用方式,毛辊上蘸的涂料不可过饱和 |
涂膜一次性涂刷过厚 | 可分道喷涂 | |
涂料干燥太慢 | 选择干燥较快的产品 | |
毛刷或毛辊一次蘸料太多 | 毛刷或毛辊一次蘸料要少 | |
喷枪嘴与被涂物表面靠得太近 | 掌握好喷枪与墙面的距离,一般为50-60CM | |
选择喷枪嘴的口径太大 | 根据不同的产品和效果选择不同口径的喷枪嘴 | |
喷枪的压力过低 | 调整到合适的气压 | |
基层表面太光滑,涂料没有附着力 | 用砂纸把基层稍稍打毛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料涂刷后,未完全干燥,受到雨水不均匀冲刷 | 涂料施工时,一定要关注天气,避免雨天施工 | 可以在原有的涂膜上重新涂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多次风吹雨冲,雨痕会自动消失 |
涂料所选用的乳液亲水性太强,耐水性较差 | 选用好的乳液 | |
涂料中的表面活性剂被挥发的溶剂带到涂膜表面,未完全挥发掉,遇水后留下痕迹 | 首先配方设计时尽可能少用表面活性剂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料施时基层含水率太高;面层涂料使用了乳液含量高的高档涂料或溶剂型涂料,形成的涂膜太致密,水分无法挥发出去 | 乳胶漆施工时,基层含水率应不大于10%;溶剂型涂料施工时,基层的含水率应不大于8% | 或是局部起泡,将起泡部位铲掉,并把除掉部分的边缘磨平,重新刷底漆和面漆。如果是整体起泡,必须把起泡的部位全部铲掉,重新修补墙面后涂刷底漆和面漆 |
底层使用的是水性或弹性涂料,而面层使用的是溶剂型涂料 | 底层涂料还未完全干燥时便涂刷溶剂型涂料 | |
涂装时太阳直射,涂膜的温度过高 | 涂装时应避免阳光直射 | |
底层使用了不耐水的劣质腻子,水分渗透到基层而使涂膜与基层之间失去了黏附性 | 外墙一定要选择耐水性好的腻子 | |
分道施工时,间隔时间太短,水分或溶剂还未完全挥发 | 一定要待上一道涂层干燥后再涂刷下一道涂料 | |
涂料施工后,涂膜还未完全干燥便下雨,涂膜长期暴露在雨水或露水中 | 避免雨天或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天气施工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底漆和面漆不配套所致,面漆中溶剂的溶解能力太强,如把溶剂弄涂料涂刷到水性涂料的涂膜上 |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中的配套工艺使用涂料,或者待底漆完全干燥后再涂刷面层涂料 | 把起皱的部位打磨平整,涂刷封闭底漆后,再涂刷面层涂料;把起层或剥离的部位铲除,重新按照施工工艺涂刷配套的涂料 |
底层的腻子耐水性太差,很容易被水或溶剂溶胀 | 选用耐水性好的腻子,一定要涂刷封闭底漆 | |
底层的腻子或底漆未完全干燥便上面漆 | 待底层完全干燥后再涂刷面漆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料的施工黏度过高,涂膜干燥过快 | 按不同的施工方法,将涂料调到合适的施工黏度 | 打磨平整后重新按正确的方法涂刷,尽可能选用优质的施工工具 |
涂料的流平性 | 选择流平性好的涂料 | |
基层太粗糙,吸水太快,涂膜还没来得及流平 | 涂料涂刷之前,基层处理完全,先刷封闭底漆,再涂刷涂料 | |
在阳光直射、大风或高温的环境下施工 | 施工时避开直射的阳光,大风天禁止施工 | |
施工时一次蘸料过多,涂膜无法完全流平 | 掌握好施工技巧,施工工具上蘸取的涂料避免过饱和 | |
使用了质量较差的施工工具 | 尽可能选择好的施工工具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料的遮盖力差,未达到国家标准 | 从施工的角度来说,选择档次高的涂料 | 重新涂刷,选择遮盖力好的涂料,也可通过增加涂膜的涂刷遍数来增加涂膜的厚度 |
使用了鲜艳的有机颜料着色的涂料,颜料呈现半透明,遮盖力差 | 选择遮盖力好的颜料或适当增加涂刷遍数 | |
底材是黑水泥,涂料浅色涂料 | 最好使用白水泥腻子处理基材 | |
施工时兑水太多,无法形成一定厚度的涂膜 | 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调到合适的施工黏度,参照产品说明书使用,不可过量兑水 | |
平涂时基层凹凸不平,形成的涂膜厚薄不均 | 基层处理平整 | |
局部地方漏涂 | 按顺序涂刷到位,避免漏涂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低温施工,涂料无法成膜 | 一定要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施工,一般水性涂料的施工温度为5℃以上 | 铲除剥落的涂层,再重新批刮优质的配套腻子,打磨平整,养护一定的时间,涂刷封闭底漆,待干燥后,重新涂刷涂料 |
基材表面收缩或太光滑 | 把基材适当打毛后再施工 | |
基材的含水率太高,涂膜太致密,水分无法挥发掉 | 基层一定要进行养护至合适的条件再涂刷涂料 | |
高温、大风天气放工时,涂料还未来得及成膜,水分或溶剂便挥发掉 | 施工温度或环境要适宜,温度超过35℃一般不要施工,大风天气禁止施工 | |
墙面上有油污、灰尘或粉化层,未处理完全便涂刷涂料,涂膜与基层的黏附不好 | 涂料涂刷之前,一定要把基层处理干净,清理油污、灰尘或粉化层 | |
涂膜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下 | 在适宜的环境下使用涂料 | |
基层找平时,使用的腻子的黏结强度太低,耐水性差,或腻子的养护时间短,碱性太强,没有涂刷封闭底漆,直接涂刷涂料 | 涂料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施工,注意产品的配套性,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涂料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基层的平整度差,导致平的涂层有光,凹凸的地方产生漫反射而体现出无光 | 基层处理要平整,腻子要分道刮涂,乱涂后要用砂纸打磨平整,一定要涂刷底漆后再涂刷涂料 | 清理涂膜表面,局部找补,尽可能使基层做到平整光滑,均匀涂刷封闭底漆,再重新涂刷优质的高档外墙涂料 |
涂料涂刷不匀,使涂膜薄厚不均 | 涂料一定要调到合适的施工黏度再涂刷,涂刷要均匀,厚薄一致 | |
配方体系中选择了保光性不好的成膜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很快失去涂膜原有的光泽 | 外墙涂料尽可能选择优质的高档外墙涂料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配方中使用了耐候等级差的颜料,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生降解 | 尽可能选用耐候性好的颜料,使用之前要在自然条件下做曝晒试验 | 把基层养护到符合施工要求,再清理干净,重新涂刷保色好的面漆 |
颜料的耐碱性差,涂膜涂刷后,基层产生泛碱现象,结晶盐附着在涂膜表面,会破坏涂膜中的颜料 | 选用耐碱性好的颜料;涂料施工之前一定要把基层养护好,使基层的PH值小于10以后再涂刷涂料 | |
涂料中选用了性能较差的成膜物质,或者成膜物质的用量太少,无法将颜料粒子完全包覆住 | 选用性能好的成膜物质,外墙涂料中成膜物质是量比内墙要大,尤其是深色漆更应加大用量 | |
使用浅颜色的涂料,特别是鲜艳的有机颜色,褪色的概率会更大 | 外墙宜使用深颜色涂料,并且尽可能选用无机色浆调配的颜色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配方中选用了耐候性差的树脂,受紫外线照射后降解而失去成膜性 | 配方中尽可能选择耐候性好的树脂 | 清理粉化层,重新刷封闭底漆,以增加基层的强度,然后再涂刷涂料,如果是南方潮湿的气候导致,待晴天后自然干燥便可消除 |
使用了低档的涂料,树脂含量低,粉料含量高,无法将粉料颗粒完全包覆 | 选择高档涂料 | |
涂料施工时兑水太多,成膜性差 | 严格控制施工黏度,禁止过量兑水施工 | |
环境湿度太大,涂膜无法完全干燥,尤其中国南方长年多雨,空气潮湿 | 尽可能选择优质的涂料 | |
墙体表面未加处理,吸水太快,导致涂料的成膜性差 | 墙体表面一定清理浮尘,且刷封闭底漆后,再涂刷涂料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喷涂施工时,喷枪移动的速度不均匀,每一喷涂幅度的边缘,并未在前面已经喷好的幅度边缘上重1/3,且搭界的宽度没有保持一致,造成搭界宽度多变,涂膜薄厚不均,导致局部发花现象 | 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 | 在原有的涂膜上,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法进行重新涂刷,尽可能选择优质的涂料。施工时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量进行兑水,兑水后要搅拌均匀 |
深色涂料施工时兑水或稀释剂过量 | 深色漆施工时尽可能少兑水或不竞水 | |
涂料与色浆的相溶性差,或调同一种颜色时加入的色浆种类过多,导致涂料本身浮色 | 选择好的色浆,并且调同一种颜色,一般只用两三种色浆进行调配,最多使用四种色浆。施工时尽可能选择优质的涂料 | |
涂料兑水后,未搅拌均匀 | 涂料涂刷之前一定要搅拌均匀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料的黏度太高,涂膜无法流平 | 调整到合适的黏度施工 | 用砂纸打磨原有的涂膜,平整后再重新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涂刷涂料 |
涂料一次性涂刷太厚 | 涂料一次涂刷不能太厚,要分多次涂刷 | |
涂装时表面太热或天气太热 | 施工时避开高温和直射的阳光 | |
未干燥的涂层暴露在雨露、雾或高温的环境下 | 施工之前要关注天气情况,避开雨天施工 | |
第一道涂层没有充分干燥时就涂装了面漆 | 涂装时一定要待上道涂层干燥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 |
涂装在被污染的表面上 | 涂料涂装之前要先处理好被涂物的基层,清理浮尘和油污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低档涂料中粉料含量很高,一次性涂刷太厚 | 施工中尽可能选用优质的涂料,而且一次性不能涂刷太厚 | 把龟裂的部位打磨平整后,重新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法涂刷优质的涂料 |
低温施工,涂料没有完全成膜 | 一定要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温度以上施工 | |
基层吸水太快,涂料还没来得及形成完好的涂膜水分便被基层吸收 | 涂料涂刷之前,要对基层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要涂刷封闭底漆 | |
涂装时,涂刷工具不容易运动的角落里堆积太厚的涂料 | 尽可能选用优质的施工具,涂刷到位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被涂刷基材上有油污、灰尘等 | 涂装之前先清理基层 | 将剥离的涂膜铲除掉,重新涂装 |
底漆形成的涂膜表面太光滑,面层涂膜无法渗透到底材,与底漆没有很好的结合力 | 使用配套的底漆涂装 | |
腻子黏结强度太低,水分渗透到基层会把其溶解 | 选用强度好的耐水腻子 | |
弹性涂膜本身的内聚力较强,渗透性较一般的涂料差,涂膜容易出现整张剥离的现象 | 选择质量好的弹性涂料,分遍涂装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基层的活性离子含量大,碱性太强 | 涂料施工前,一定要养护基材一段时间,用PH试纸测试,至PH值小于10时再涂刷涂料 | 用水冲洗墙面,必要时重新涂刷面层涂料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膜长期处在阴阳、潮湿的地下室或角落里 | 尽可能做一些防霉效果好的高档涂料并且经常通风换气 | 用漂白剂将长霉的墙面清理干净,再重新涂刷高档防霉涂料 |
在中国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里,涂膜容易长霉 | 尽可能选用高档涂料或溶剂型涂料进行涂刷 | |
沿海地带,做过保温的墙体透气性不好,内墙面的乳胶漆容易长霉 | 选用防霉内墙涂料进行涂刷 |
原因 | 预防 | 修复 |
涂装区域的边缘搭界处,处理不到位,正在涂刷的区域设有向前一区域延续搭边 | 涂装边界处,向刚涂完的区域延续一小块面积,使其形成完事的涂膜 | 打磨后重新涂装 |
涂料施工时没有调到合适的黏度,涂装区域的边缘处形成涂膜厚薄不均 | 施工时涂料不要过度稀释 | |
搭建的脚手架有碍施工,遮挡的部位施工后所形成的涂膜厚薄不匀 | 最好的方法是缩小待涂区域的面积,且在自然连接处中断,如门、窗、拐角处等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多种不同密度的颜料复配的颜色容易产生此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密度小的颜料容易浮到涂膜的表面 | 色漆配色时,尽可能减少色浆的品种,一个颜色最多只能使用4种色浆 | 选择优质的涂料,在干燥晴朗的天气下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法重新涂装 |
几种色浆的相溶性不好 | 选择相溶性好的色浆 | |
气候潮湿,涂料干燥太慢,涂膜一次性涂刷太厚 | 不要在相对湿度比较大的环境下施工,涂料要分多次涂刷 |
原 因 | 预 防 | 修 复 |
涂料中的粉料太粗,生产过程中研磨不够细 | 选用优秀的涂料 | 将涂膜打磨平整后,清理表面的浮跃,再重新涂刷 |
基层腻子的耐水性差,涂料涂装后,腻子被涂料中的水分润湿,竖起小小的疙瘩而显得涂膜粗糙 | 施工时选用优质的腻子和涂料,确保涂膜细腻光滑 | |
基层腻子打磨后,未清理干净,也未涂刷封闭底漆,而直接涂装面层涂料 |
面层涂料施工前一定要清理基层,涂刷一遍封闭底漆,再涂刷面漆 |